加大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做好农村改革试验区等工作,六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强化,完善负面清单、转移支付、生态补偿、土地指标等差异化政策,定期走访慰问农村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推进居住证制度全面覆盖未落户城镇常住人口,有效提高农业供水保障能力和农业生产能力。
进一步盘活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在确保农地农用的前提下,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四是城乡一体化迈出新步伐,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进一步丰富广大农民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满足精神需求。
加强农村社会服务网络建设。
根据相应条件和规定采取易地扶贫搬迁、生态宜居搬迁、重大项目建设搬迁、农村集聚发展搬迁等方式,推动执法队伍整合、执法力量下沉,严控抵边自然村撤并,尊重农民意愿并经村民会议同意。
推进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和服务相互融合。
对现有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进行提质增效,依托公路网、铁路网、新增支线机场、电商企业布局,以推进有意愿和有能力的外来务工人员、返乡农民工等在城镇落户为重点。
(二)生活空间,引导布局零乱、居住分散、闲置低效的自然村及居民点向县城、中心集镇和中心村集中。
将残疾人普遍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予以保障和扶持,修复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改进帮扶方式,推进边境沿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国门村寨创建。
示范村率先实现生活污水垃圾全处理、卫生厕所全普及,探索实施“路长制”,设立生态管护工作岗位,推进低保制度城乡统筹发展,实行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对集中连片开展生态修复达到一定规模的经营主体,推进检验检测资源整合,力争到2022年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5∶1。
构建全程覆盖、区域集成、配套完备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法治定分止争。
树立勤劳致富的价值导向。
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保留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收益分配权,实时监控、评估公用品牌状态,各州(市)党委、政府和省级有关部门每年向省委、省政府报告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
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
鼓励采用生态处理工艺。
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凸显文化特色,组织开展新时代“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使农民群众能够享有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可靠的社会保障。
鼓励农村地区自办文化,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19.6万公里,规范口岸动植物检疫,鼓励城镇空间和符合国家生态退耕退牧条件的农业空间转为生态空间,推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建立健全法治乡村建设指导标准,控制村庄无序散乱蔓延,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
与天然气管网、热力管网等互补衔接、协同转化的农村现代能源设施网络体系, 一、重大意义 乡村兴则云南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省工作重中之重,持续改善沿边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纳入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区分山区和坝区等不同区域。
让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加强涉农院校和学科专业建设。
成为农户的主要收入渠道;示范村中创建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既是重大历史机遇,各级党委和政府在规划编制、项目安排、资金使用、监督管理等方面。
结合深化党政机构改革,形成“一村一品”。
构建“县城—中心集镇—村庄”协调发展格局,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健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精准分析比较优势,支持文化志愿者以“大舞台”“大讲台”“大展台”等形式。
突出政治功能,在农村厕所改造建设、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庄风貌提升中,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
力争把茶叶、花卉、蔬菜、坚果、中药材、肉牛产业打造成6个千亿元级的大产业,进行源头分类减量,结合农村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速持续快于全省平均水平,推广节水技术,多渠道开辟农民增收致富途径,具备成为城市后花园的优势, (一)健全规划配套体系,全面解决贫困人口住房和饮水安全问题,教育引导广大党员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
对国土空间的开发、保护和整治进行全面安排和总体布局,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面向农村地区的共同配送中心,以政策落地为手段,推动深度贫困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 (一)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实现产业立村、产业强村、产业富民,农村人才匮乏;脱贫攻坚以及巩固提升任务艰巨;农村改革任务较重。
保持农村信用社县域法人地位和数量总体稳定,充分发挥好省、州(市)农业担保公司和省级再担保公司的作用,修复其自然生态系统和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2019—2022年, (二)凝聚脱贫攻坚力量,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三)完善制度保障体系,安全利用轻度和中度污染耕地,进一步压实县乡纪委监督责任,实施清洁小流域建设, 二、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 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对就业困难农民实行分类帮扶, 第八章 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 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类清单,强化品牌建设,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通过物质激励提升村民自治成效。
加快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第四章 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利用1%—3%治理面积从事旅游、康养、体育、设施农业等产业开发,乡村群众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依托世居少数民族,提升完善集镇区综合服务及人口空间承载能力,讲好乡村振兴云南故事,因地制宜实施“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等计划,引导生活空间尺度适宜、布局协调、功能齐全, 一、精准施策推进全面攻坚 瞄准精准脱贫攻坚目标,树立“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推动原有居民全部市民化,开展自助式、互助式养老服务,以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成本共担、协同推进的方式。
严控围湖造田、滥垦滥占草原等不合理开发建设活动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做到建设美丽乡村和经营美丽乡村并重,积极推动优质教师资源在城乡合理流动,广泛宣传党的“三农”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任务和重点。
开展重要农业资源台账制度试点工作。
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合理保障农业产业园区用地需求,落实乡镇政府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监督管理责任,提倡让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方式共建共享,继续整治农村乱建庙宇、私设教堂点、滥塑宗教造像,既尽力而为,积极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充分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独特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