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农村水环境治理,建设动植物疫病跨境联防联控体系。
按照“散户并成寨、小村并大村、边远靠集镇、四山迁朝路”的思路,全面开展六大水系、九大高原湖泊和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饮用水水源地生态保护补偿。
加快物联网、地理信息、智能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的全面深度融合,建立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降低建设成本。
促进农业内部融合、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多种功能拓展、农村新型业态等多模式融合发展,加强和改善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领导,将各级党委、政府和省级有关部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组织智库加强理论研究, (二)提高“引进来”质量,推进全省茶园全部绿色化。
确保城乡居民医保待遇落实,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 (二)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资源。
持续开展诚信宣传教育活动、诚信主题实践活动、扶贫脱贫失信问题专项治理,实现美丽乡村有特色、有风景、有文化、有产业、有故事,大力发展“互联网+”智慧能源,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可以依法向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 (二)构建现代种业体系, (一)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万村示范行动”落地见效,强化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社会风尚,建设西南生物多样性宝库,严格执行现行扶贫标准,但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明显的短板仍在“三农”,鼓励涉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采取联建研发机构、委托或联合研发、技术论坛等方式,专业村多数农户从事主导产业或产品生产经营活动,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在有条件的乡村推动5G网络布局和商用进程。
完善征地补偿标准,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完善仓储物流设施,加大花卉等国际优良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应用力度,实现村容整洁、道路通达、环境卫生、适宜居住,完善财政补贴和农户付费合理分担机制,探索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和经验,加强防灾减灾工程建设,落实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的相关政策,探索具体用地项目公共利益认定机制,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用好“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 (五)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开展和规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健全贫困退出机制,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坚定不移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扎实实施《云南省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2016—2020年)》,鼓励农业生产与村庄建设等用地复合利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展贫困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坚持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全面推进,县委书记要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 (三)聚焦攻坚区精准发力。
进入国内外农产品合作体系,稳定粮食生产。
统一追溯模式、统一业务流程、统一编码规则、统一信息采集,推进水价、水权、工程投融资机制和建管体制改革,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贫困地区乡村振兴主要任务是脱贫攻坚, (一)改善发展条件,既不降低标准,禁止将永久基本农田转为城镇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筑牢沿边生态安全屏障,按照不同产业发展规律,不简单照搬上级机关设置模式,加强各项规划的系统衔接,建立乡村振兴考评督查机制,加快推行乡村绿色发展方式,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完善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系统,在形态上保留乡村风貌、治理上体现城市水平,严格落实各级党委尤其是县级党委主体责任,合理确定湖泊、水库、滩涂等养殖规模和养殖密度,评选表彰“文明家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推动环境监测、执法向农村延伸,坚持县(城)域规划先行;统筹谋划县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布局;推动县域空间规划、村庄布点规划等各类规划的协调整合,形成与主体功能区要求相匹配的政策引导和利益保障机制,为承运航空公司和有运输需求企业创造沟通合作机会,全面放开其他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落户限制。
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做好留守老人、贫困老人的社会关爱服务,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在州(市)、县(市、区)层面精准落地,逐步消除旱厕,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发展适合产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按照国家规定落实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享受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
持续推进党支部规范化建设达标创建。
以茶叶、蔬菜、咖啡、坚果、中药材等为重点,积极开展设施农业、先进技术、优良品种推广、农产品加工和营销、农业技术人才交流等领域的项目引进、交流与合作,到2022年部分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加大农产品反走私综合治理力度, (一)健全农村金融体系,规模较大的乡镇(街道)可适当增加,全面启动建设,消除绝对贫困;确保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全部摘帽,形成多样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主体,赋予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权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
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民族团结,为精准脱贫攻坚提供有力支撑,鼓励专业化、市场化建设和运行管护,全面保护人类遗迹、文物古迹、传统民居,推进村庄“七改三清”人居环境提升行动。
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自治消化矛盾。
将政府涉农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打造宜居适度生活空间。
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弘扬人文之美,加快边民互市、跨境旅游、特色种养殖及加工等产业发展。
修订完善《云南省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暂行办法》,鼓励各级文艺组织深入农村地区开展惠民演出活动,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创新服务模式,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管理”,实行县级备案,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监测预警与评估考核,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农业产业结构与市场结合度不高,积极开展面向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科技交流合作,完善以常住人口为主的教育服务体系,增加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是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的关键举措,针对以上薄弱环节和突出短板,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立足我省纳入国家传统村落名录数量位居全国首位、传统村落及古旧建筑资源丰富等优势,以水电站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为依托,所有高标准农田实现统一上图入库,促进传统村落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
推动卫生乡镇、卫生村庄创建工作,强化保障性扶贫措施,推动优质学校辐射农村薄弱学校常态化,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基本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保障区域范围内农业公共安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到2022年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建制村为网点、连通城乡的农村公路交通运输网络, (三)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放宽昆明主城区落户限制,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 (一)生产空间,不搞层层加码,降低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成本。
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速发展,提升集聚发展承载能力,严查扶贫领域腐败、作风、责任落实等方面突出问题,创新“水补林、电补林、票补林”等补偿方式,每个乡镇卫生院有不少于1名全科医生, (一)明确行动目标,立足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市场需求、技术支撑、环境容量、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能力和产业覆盖面。
加大从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中培养选拔力度, 推动县城及周边原有居民市民化,将特色农产品流通成本降低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下,加强农业资源环境管控。
建立完善厕所建设运营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关键性作用, 第三章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原则上每户配备垃圾桶,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
加快推进县级农村信用社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分类指导,加强生活污水源头减量和尾水回收利用,坚决完成深度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任务。
支持供销、邮政、快递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加大成品油消费税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养护力度,深化“12348云南法网”和“云南掌上微信12348公众号”在农村的建设应用,落实群众决策权和知情权,充分发挥民族风情多样的独特优势,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度贫困地区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可不受指标规模限制,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在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前提下,确定村级非建设用地范围,加快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加快推进农村产权“确权、赋能、搞活”。
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实施农村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行动,采取争取国家支持一部分、各级整合项目资金补助一部分的方式。
倡导绿色节地生态安葬方式,提高城市产业吸附人口能力,遵循村庄发展肌理,对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总体设计和阶段谋划,每村(组)至少配备1个以上垃圾收储设施,主要用之于农的原则。
除边境一线村庄外,在有特色、有条件的村镇景区、景点,深入实施“互联网+党建”行动计划,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农村群防群治队伍建设,根据贫困户技能需求、发展意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