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软件能把花呗刷现?强劲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

这里是广告

2008年9月,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到访新加坡,向新加坡领导人提议,打造一个广东省与新加坡合作的标志性项目。
  

双方一拍即合。时任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建议,跨越过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经济,知识经济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个项目可命名为“知识城”。

中新广州知识城(以下简称“知识城”) 最终选址广州开发区,2010年签约奠基,历经近10年发展后,于2018年正式上升为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

2020年11月,中新建交30周年之际,商务部牵头在北京发布了《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知识城的下一步定位被确立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并将成为“知识创新高地、国际人才自由港、湾区创新策源地和开放合作示范区”。

中新广州知识城开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徐晖告诉本刊记者,知识城从诞生起就瞄准“知识经济”,从各方面打造“知识力”,如今看来,可谓慧眼独具。

“未来黄埔走向万亿制造所需的增量,很大一部分会产生在知识城。”徐晖说。

全方位规划

构建一个“知识城”,首先需要全方位、超前规划“知识力”的支持环境。

项目确定后,新方团队来到广东实地考察,几经比较,决定选址广州市东北部的原萝岗区九龙镇。

这里位于广州行政区的几何中心,距离中心市区30公里、白云机场(8.7400.040.46%)24公里,车程均在半小时左右,山水生态环境好,非常适合建设城市副中心。

选址于此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广州市的中心城区(天河区、越秀区)均偏西,西部发展已经比较成熟,未来必然向东面和南面“扩容”,“东进”可为布局“知识力”赢得更大空间。

知识城的另一个规划亮点,在于借鉴了国内外工业园区的经验,强调“产城融合”——把产业、居住和商业文化配套设施融合在一起,让从业者可以就地安居乐业,不必在通勤上浪费过多时间,同时以产促城,以城兴产。

由“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主持的知识城总体概念规划中,还特别注重“绿色”与“智慧”。

比如,城内设计了很多风雨连廊系统,无缝连通地铁站、公交车站,最大限度避免了日晒雨淋。知识城还是一座“海绵城市”,综合采用“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生态湿地”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中小降雨100%自然积存、净化。这里还规划了全国首个“花瓣式”智能电网,供电可靠性达到99.99%,为芯片等对电力供应要求较高的产业做足准备。

为吸引和留住国内外顶尖人才,知识城还特别引入优秀的基础教育和医疗资源。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州实验中学等广州市重点中学和一批国际学校都已在此落户。今年3月,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创办、具有百年历史的新加坡名校华侨中学也在这里设立了首个海外分校。

南方医院、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一批高水平医疗机构也已入驻,未来还将打造“15分钟基层医疗服务圈”。

住房问题,也是知识城规划者的重点考量。

《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中明确提出,将致力于“解决新市民和年轻人的住房困难”,重点发展小户型、低租金的政策性租赁住房,并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住房,满足人才多层次的住房需求。

知识密集度

历经10年发展,知识城在产业上已经形成“三集群两高地”。

“三集群”,是由王晓东、施一公院士等领衔,以百济神州和诺诚健华为代表的全球顶尖生物制药产业集群,以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一条量产12英寸晶圆的生产商粤芯为龙头的集成电路产业化集群和以小鹏汽车、百度阿波罗智能网联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两高地”之一,则是正在全力建设的中国纳米科技创新能力最强的产业化高地。

这些产业的共同特点都在于:自主创新、知识密集。

百济神州由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和企业家欧雷强在2010年创办,其自主研发的抗癌新药BTK抑制剂泽布替尼是第一款完全由中国企业自主研发、在美国获准上市的抗癌新药,改写了中国抗癌药“只进不出”的历史,实现中国原研新药出海“零的突破”。

2020年4月,百济神州广州生物药生产基地商业化生产正式获批。目前,其生物药生产基地第二工厂已经落成,未来第三工厂完工后,总产能可达到64000升。第四工厂建成后,或将成为中国产能最大的本土创新药企自有生物药生产基地之一。

2018年3月动工的粤芯半导体项目,是广东省及粤港澳大湾区目前唯一进入量产的12英寸芯片生产平台,填补了广州“缺芯”空白。该项目将引进上下游企业共同构建集“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终端应用”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生态圈,进一步带动广州乃至珠三角新一代信息技术、消费电子、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宇亮担任院长的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简称“广纳院”),则是要建设国际一流的纳米技术转化基地。

纳米科技是一种底层材料技术,几乎是21世纪大部分尖端科技发展的支撑。赵宇亮院士告诉本刊记者,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在纳米技术基础研究上有了长足进步,有些领域甚至走在国际前列。但这些成果大多停留在论文和专利上,产业化率低——目前美国纳米技术的专利转化率达到60%以上,中国则只有1%,差距很大。

“科技创新链条可分为9级。其中1-3级是基础研究,主要由科学家完成;7-9级是产品和市场,主要由企业完成;中间环节的4-6级,则是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需要由科学家和企业共同完成。”赵宇亮说。

广纳院正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打造一支2000人的工程师“工匠型”平台,专门从事纳米科技的产业化,弥补创新链4-6级的缺口。

知识城正在加快建设“中国纳米谷”,这是全国在建最大的纳米技术产业化基地,建成后将成为全国纳米技术成果转化的源头地,有望培育、孵化出一批高科技创新企业。

过去5年间,知识城“知识密集度”不断升级,累计专利申请量1798件,累计培育认定区“瞪羚企业”(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戴维·伯奇提出的概念,指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专业领域新、发展潜力大的企业)40多家,经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9家。

广州知识产权法院示范庭庭审

知识产权高地

知识城在打造“知识力”上的一张“王牌”,则是在国内较早构建了一个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元素最集中的高地。

2016年7月,国务院批准中新广州知识城开展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知识城成为全国唯一经国务院批准的知识产权综合改革“试验田”。

在这里,一批创新性的举措,探索和丰富出了一条“知识城特色中国知识产权”发展之路。

比如发行了全国首支纯专利权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开创了科技企业运用专利许可在资本市场融资的先河,三支产品共为35家企业融资7.35亿元。

知识城还落地了国内首单“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保险”并在持续推广,目前已有9家企业投保,总保额达2075万元,另有十余家企业明确表达了投保意向,显示出这个险种强劲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

知识城集聚了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协作广东中心、中国(广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华南版权登记大厅、广东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广州知识产权仲院等知识产权保护机构,构建起一个司法审判、行政执法、仲裁调解、快速维权、海外保护、行业自律等有机结合的“知识产权大保护大协同机制”,成为全国知识产权保护资源最齐备的区域。

截至2020年,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共有有效发明专利17341件,累计获得中国专利奖、广东省专利奖197项,每万人高价值专利拥有量近54件。中新广州知识城“探索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列为第一批知识产权强省建设试点和典型案例。

这里是广告,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