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小咩怎么套出来羊小咩套现方法新闻联播

这里是广告

 为人处世,一个人说话做事的能力,往往决定了他所能到达的高度。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至高的品行往往是立于内而非形于外的。因此,他们讷言而敏行,不口出狂言,不事声张,一言一行皆谨慎,一举一动皆三思。

  《论语》有言:“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讷言敏行,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01

  越是博学之人,越是沉默寡言

  老子曾说过:“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言多必失,话说多了就容易使自己陷入不利的境地。无知的人,总是喋喋不休,大言不惭;反而是学识渊博的人,懂得沉默寡言,谦虚谨慎。

  

  文学大家蔡元培先生,就曾经历过这样一件轶事。

  1935年,伦敦打算举办中国名画展,便派代表去南京和上海监督选取博物院的名画。其中就有法国汉学大家伯希和,以及我方代表蔡元培参与其中。

  伯希和认为自己在这方面造诣很深,无人能及,于是就在博物馆内滔滔不绝:

  “这幅画画色不错,一看就是名画!”

  “那张徽宗鹅我一看便知是真品,你们可能不懂,要想鉴别真假,就要看印章以及墨色!”

  “这幅山水画深得我意,就选它了!”

  一时间,偌大的博物馆内充斥着伯希和的不逊之言,而站在一旁的蔡元培,一声不吭,不争辩也不多言,只是礼貌性地回应:“是的,是的。”

  后来,伯希和仿佛意识到了什么,忽然闭口不说话了,一脸惧色地看着蔡元培,担心自己说错什么。

  

  伯希和的担心是有道理的,蔡元培曾是清朝进士,官居翰林院编修,博古通今,文学素养岂是一个外国学者可以相提并论的。

  就是这样受人尊崇的文学大家,仍能不露锋芒,沉默寡言,谦逊有礼。

  林语堂后来就此事夸赞蔡元培:“这才是文学者应有的涵养。”

真正有学问的人就像装满瓶的水,不会晃也不会响,而学识浅陋之人就像半瓶水,轻轻一碰就响个不停。

  《论语》有言:“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越是博学的人,说话就越谨慎,从不马虎对待。对于拿不准的事情,就选择沉默;自己胸有成竹的事情,也是寡言少语。

  毕竟,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谦虚严谨,才能走得更远。

  

  02

  智慧之人,都懂得谨言慎行

  理学家胡宏曾说过:“行谨则能坚其志,言谨则能崇其德。”

  说话谨慎,做事敏捷,是做人最顶级的智慧。

  《三国演义》中的王朗,就是因为不会说话,出言不逊,最后落得个令人唏嘘的下场。

  诸葛亮带兵伐魏,曹魏军师王朗想狠狠羞辱诸葛亮一番,以挫败他的士气,赢取胜利。

  于是不假思索地对诸葛亮说:“你竟然背离天道,师出无名,助纣为虐!我大魏有百万精兵,你要是不想输得太惨,就赶紧投降吧!我还能让你不失封侯之位。”

诸葛亮一听,在车上大笑:“我原本以为汉朝老臣能有什么高论,没想到竟是这些粗鄙的话,真让我替你感到羞耻!”

  诸葛亮深知王朗所言皆是无稽之谈,于是丝毫没有给他留情面,一语道破要害,最后王朗被气得摔下马身亡。

  《诗经》中有言:“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白玉的瑕疵可以磨去,但说出的不当言论,就无法挽回了。王朗在两军博弈的关头,没有深思熟虑就口出狂言,只能沦为被后人嘲笑的话柄。

  想成就一番伟业,不能光靠嘴说,更要落在实处。行动,永远是最好的语言。

  三国时期的司马懿,本是不起眼的文职人员,最后成为了魏国举足轻重的人物,载入史书。他的成功,离不开“谨慎”二字。

  有一次,司马懿在率兵返回的途中,不幸遇到了暴雪天气,有几个士兵抵御不了严寒,请求他发放棉衣。

  一向爱兵如子的司马懿却拒绝了:“棉袄是官物,有明文规定不能私自赐给士兵。”

  其实,并不是他不想给,而是一旦他私自发放,就会有人告他“施士兵以私恩,图谋不轨”。司马懿身居高位,一举一动都得格外小心,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输。

  正是司马懿处处小心谨慎,如履薄冰,才能一路高升,实现他的宏图伟业。

智慧之人,懂得说适宜的话,做正确的事。他们用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学习,去不断精进自己。

  愚蠢之人,口无遮拦,行事鲁莽,只会逞口舌之快,最终会为自己的冲动,付出代价。

这里是广告,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