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来,证监会发审委已累计审核93家企业,其中过会企业52家,被否企业39家,另有2家暂缓表决,过会率仅55.91%,与前几年相比呈大降之势。根据Wind数据统计,2015年到2017年同期,IPO过会率分别高达89.24%、92.47%、83.96%,也就是说,今年以来的IPO过会率与前三年同期相比,降幅约四成。
当前的低过会率,主要与IPO从严审核趋势有关。2017年9月30日,新一届发审委上任履职,不再区分创业板和主板、专职发审委员人数增加、超半数委员来自监管层等,被认为是IPO从严审核的信号。
果然新发审委履职后不久,IPO出现多个惨淡“过会日”:2017年11月7日审6过1,过会率16.7%;2017年11月29日3家全否,创下IPO史上零通过纪录。2018年1月,过会率仅36.7%。
“虽然超低过会率不会是常态,但是像过去那样动辄百分之七八十的高过会率也很难再现。”某大型券商保荐代表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认为2018年IPO过会率会在50%上下波动。”
数据证实了这一点。从2017年10月17日大发审委首秀至今,共审核190家企业,104家通过,过会率54.74%;今年以来,尽管1月过会率骤降至36.7%,但此后3个月均略高于50%,目前整体过会率维持在50%左右。
IPO过会率下降,除了影响企业的上市之路,也增大了VC/PE股东的退出压力。清科研究中心发布的一季度报告显示,2018年一季度,VC、PE支持的上市企业数量达34家,环比下降41.4%;其中境内上市企业27家,VC、PE渗透率高达73.0%;境外上市企业7家,VC、PE渗透率为30.4%。这反映出,VC、PE支持的中企IPO退出市场重心依旧在A股。
近期,“新三板+H股”(简称“三+H”)政策落地,给PE、VC的IPO退出困境带来了一些转机。
今年4月21日,港交所和全国股转公司在北京举行《合作谅解备忘录》签约仪式,双方表示欢迎对方市场符合条件的挂牌、上市公司在本市场申请挂牌、上市,“三+H”正式落地。
“有几年新三板特别火,做PE的多多少少都投过几家新三板企业,但新三板也是鱼龙混杂,大概前20%能筛到一些好企业。”有PE合伙人表示。然而,流动性不足、估值落差大等问题也让新三板市场逐渐转冷,尤其2016年以来IPO加速,更吸引了一批优质新三板企业摘牌,转战IPO。
不过转板也没那么容易。在IPO审核趋严的背景下,业绩表现、经营状况、股权结构、税收等难题,都可能成为新三板企业转板的“拦路虎”。
今年以来,开始有新三板企业放弃A股,转投港股,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四度冲击A股未果的华图教育。在去年年底新三板摘牌后,3月22日,华图教育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文件,成为首家新三板转战港股公司。据悉,近一个月内相继有成大生物、盛世大联、君实生物三家新三板公司公告赴港上市。据了解,部分企业赴港上市,与VC、PE股东的推动有关。
“投资最重要的环节是退出,投进去简单退出来难,只有成功退出才算真正投资成功。”前述PE合伙人表示,“VC、
PE的退出方式包括IPO、并购、转让,资管新规之后,回购也很难了。而IPO目前仍然是主流,回报也是最高的。” 该合伙人认为,虽然相比A股而言,港股上市估值要低一点,但肯定优于并购和转让。在“三+H”政策的支持下,推动所投的符合条件的新三板企业赴港上市,将成为VC、PE退出的又一种选择。